计算机学院李凡副教授及其团队两篇学术论文分别在第32届IEEE国际性能计算和通信会议,与第十届IEEE国际移动Ad Hoc和传感器系统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
2013年12月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32届IEEE国际性能计算和通信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EEE IPCCC 2013)上,计算机学院李凡副教授及其团队的论文' SEBAR: Social Energy BAsed Routing Scheme for Mobile Social Delay Tolerant Networks '在126篇投稿中获得本次会议唯一最佳论文奖。此项荣誉是李凡老师及其研究团队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对该团队研究与学术水平的肯定。
计算机学院获奖论文针对当前容迟网络的间断连接导致路由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交能量的移动社交容迟网络路由方案。该方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衡量节点转发消息能力大小的指标:社交能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路由策略。对比现有的容迟网络路由方法,该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消息传递成功率并降低了传输时延。
IPCCC是IEEE主办的计算机网络、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IEEE IPCCC历时悠久,已经连续举办32届。
在2013年10月举办的第十届IEEE国际移动Ad Hoc和传感器系统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hoc and Sensor Systems, IEEE MASS 2013) 国际会议上,计算机学院李凡副教授及其团队的论文'Efficient Topology Design in Time-Evolving and Energy-Harvest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获得理论方向最佳论文奖” (Best Paper Award),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获此奖项。与李凡副教授并列获得最佳论文奖的还有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和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学者,他们分别获得了系统方向和应用方向最佳论文奖。此项荣誉是李凡老师及其研究团队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对该团队研究与学术水平的肯定。
三个不同研究领域的最佳论文奖由全体评审委员会成员从录用的71篇文章(包括长文55篇和短文16篇)中投票选出,用于鼓励更多的学者创作更加优秀的研究成果。计算机学院获奖论文研究了随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的具有能量补给能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拓扑设计方案。在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这些解决方案显著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降低网络的通信干扰。
IEEE MASS是国际上移动自组织网络及传感器网络研究领域高水平专项会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原发布日期:2014-01-17)